搜索
查看: 1895|回复: 5

厦门客家风俗习惯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8-4 08:33:5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风俗是一个民族在生产、服饰、饮食、居住、婚姻、丧葬、节庆、娱乐、礼仪、信仰等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方面广泛流行的、经常重复出的行为方式。这种行为方式就是人们自觉的喜好、风气、习尚和禁忌等,它流行于民间,为大众所自觉传承。

      从古从古至今,自中而外,风俗总是一个极富魅力的迷人世界。

      风俗是一面镜子。无论哪个民族,只要展示出自己的风俗,不正是像镜子一样地照出了自己的风貌乃至风韵吗?

      风俗是一个万花筒。无论哪个民族的风俗,从衣食住行到婚嫁丧葬,从节日岁时到信仰崇拜,不正是像万花筒一样丰富多彩,千变万化吗?

      风俗是一部社会生活的活教材。无论谁要了解和认识一个民族,最佳的途径就是先了解其风俗,看一看这个民族吃什么,住什么,穿什么,用什么;看一看这个民族如何种田,如何种树,如何饲养牲口,如何做工,如何经商;看一看这个民族过些什么节日,信仰什么样的神明,便可知道这个民族的社会概貌。风俗不正像一部活教材向世界各民族展示了自己民族的文化和社会生活的风姿吗?

      汉族汉族文化历史悠久,风俗源远流长,已有上下5000年连绵不绝的历史。这一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都无法比拟的历史优势,使得汉族的风俗,无论哪一种、哪一类,都格外丰富而迷人。

      客家保留的传统风俗,大都是唐宋时期中原地区移民带来的。客家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融合和同化了一些土著少数民族,同时将其风俗也吸收、融合于自己的风俗之中,又在与其他地区、其他民族的交往中,吸收、融合了他们的良风美俗,加上客家人口众多,居住地域广大,形成了“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所以,客家风俗在传承和变异中,显得特别丰富多彩,包罗万象。

      客家的风俗具有凝聚力。客家作为汉族的一支民系,是如何凝聚而成的?其原因固然很多,但客家风俗具有凝聚力无疑是一个重要的原因。尽管客家风俗丰富多彩,千变万化,具有明显的地域性,但是客家风俗的基本内涵具有一致性或同一性。例如端午节吃粽子,中秋节吃月饼,元宵节吃汤圆,这无论是哪一个省、哪一个地区,也无论是在大陆,还是在港、澳、台的客家人,甚至到了海外,身处西方民族包围之中的客家人后裔,都无一例外。

      客家风俗随着时代的发展也在不断地演变和发展。本文所记述的客家风俗,有的现在传沿于民间,有的则过去曾在民间流行。虽然有些带有相当浓厚的迷信色彩,但为了保证其真实和完整性,仍照实收录。

----------------------- 婚 烟 寿 诞 喜 庆 -----------------------

      客家人的祖先来自中原,而且历代都保存中原的传统文化,所以他们的婚姻礼俗深受古时风尚习气的影响。也就是说,客家人的婚姻观念,仍以传统的“传宗接代”为主要目的。而且客家人属性成规,男婚女嫁定要“明媒正娶”,才不为乡闾讥笑。同时客家社会正式的婚姻关系是一种“嫁娶婚”,招赘之风并不盛行。

      客家社会对于男女的观念,虽然也不免有重男轻女这种成见的存在,但是比起其他民系来,可以说男女之关系还是比较平等的,由客家女子在家中与男子同样劳作,可见一斑。因此,女子在娘家的时候,与兄弟一视同仁,到了出嫁时,父母多隆重其礼,而夫家也务须依照传统的礼节,毕恭毕敬,循规蹈矩,才能娶得好媳妇。

      客家人的婚姻方式,都依照古制“六礼”。其后,随着社会的变迁,虽有更改,但大致上还是参照旧制来办理。

      客家的祝寿,分为两种。一种是娘家为女婿做生日,有两次:一次是新婚后的头一次生日,叫做“新生日”;另一次则是在女婿31岁时,俗称“做三十一”。岳父母都要馈送衣料等礼物,婿家则治酒席宴请岳父母及亲友。

      另一种则是60岁开始的祝寿,尔后每过10年就庆祝一番,叫做“做大生日”。

      喜庆内容和形式多种多样,一般都要宴请、欢叙一番。

      1、婚嫁

      客家婚姻习俗有保留中原民族古风的一面,又有变异的一面,表现在婚俗观念上的几个特点是:(1)客家是父当权的家长社会,“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对儿女婚姻起主宰作用。婚姻形式以“嫁娶婚”为主,男方向女方求婚,女方嫁入男家成婚。(2)客家宗族兴盛和传宗接代的观念特别强,希望多添男丁,家大业大。如果膝下无子,就常以女招郎(招赘婚)的办法把男方招入女家,不致断了香火。(3)客家女子从事家务和参加劳动的能力较强,所以地位比中原汉族的女子高。在婚嫁礼节上同样受到父母的重视,隆重排场,嫁妆也尽可能丰厚。(4)客家人一般同族同姓不联婚。乡村基本是按姓氏聚居的,邻村不同姓可以结婚,同村的一母子孙不许结婚,跟仇族也不通婚。 婚姻习俗各阶层繁简不尽相同,一般要经过“六礼仪式”:(1)说亲;(2)送定;(3)报日子和送聘金;(4)盘嫁妆;(5)接亲与送亲;(6)拜堂与吃面碗鸡。这是客家结婚姻的六个程序,和古之“六礼”大同小异。

      2、说亲

      男孩长大成人,父母便托人作媒,寻访适当人家未婚女。媒者向女方父母说明男方家庭、男子年龄、品貌等。如女方父母同意,便进一步相亲,谓之“探人家”;如不同意,则婉辞谢绝。所谓“探人家”就是女方父母邀请几位至亲内戚前往男方观看郎貌,了解家迁,男设宴款待并赠送礼品。过去女儿本人不去。经同意,女方将女儿出生年、月、日、时,俗称“时辰八字”写在红帖上送往男家,谓“送庚”。男家将“庚帖”放在祖牌位前,三天内诸事顺遂,则进一步请算命先生“合八字”,如认为“合”,婚姻就算定了。有的女方家中同样办理。所以旧时男女青年终身大事,多由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加上算命先生来决定,有的还受门第条件的限制,因此,“先结婚后恋爱”者居多,同床异梦者也不少。


      3、送定(札定)

      说亲合适后,女方提出条件,聘金若干,猪、酒、鸡、鱼若干,桔饼、糖果若干,农村要加上米、豆、粉、面若干;男方则提出要妆奁若干,由媒人在男女双方间调和讲定。农村往往用书面形式,称“写婚约”或“写合婚字”,正面写“文字厥祥”,底面写“天作之合”,由双方家长及媒人亲房签字画押,各执一份。写字时要由男方备办盛宴。在城关则由男方送桔饼、糖果并布料、鞋袜、戒指或手表等到女家,女家回送帽鞋衣服给男方。有的还由男家请一二桌“订婚酒”。从此,女子便是男家的人了。送定以后,逢年过节,男方要送礼物给女方,直到结婚为止。
广东梅县一带的客家人,除了一般需送的礼品外,还要送一公一母两只“兔子”。“兔子”是用猪肚翻个面,塞入米糠制成,再做上耳朵、眼睛,形象逼真。女方收下公的一只,回给男方一只母的。俗谓“过了兔子礼即可吐子吐孙”。

      4、报日子和送聘金

      男方择定“斗床”和接亲的日期后,告知女方,叫“报日子”,一般要在结婚一个月以前,同时男方将聘金送给女方。客家人对聘金的尾数喜欢用“九”,图其谐音“久”的吉利。女方在男方斗床的时候,要送柚子和木炭到男家,含有平生贵子和暖新房之意,俗称“探子探孙”。男方要做许多大肉圆送给女方分赠亲朋好友,以示结缘。
      盘嫁妆 嫁妆丰厚俭朴相差很大。旧时一般人家嫁女的妆奁有五色衫裤、梳妆台、脚桶、尿桶、门帘席、木箱或皮箱等,富贵人家则加绫罗绸缎、被褥毛毯、金银手饰等,招摇过市,极尽炫耀。送嫁妆的人叫“青娘”,由男方给予红包。嫁妆送到后,男家宴请亲朋“看嫁妆”。盘嫁妆的时间在日间,具体日期各地不同,城关在新娘出嫁的前一天,乡间多在新娘出嫁的第二天。
在广东及海外客家人中,至今还保留着一种别开生面的“蔬菜嫁妆”之俗。客家女儿出嫁时父母必郑重其事地把一些谐音吉利的蔬菜,如芹菜、大蒜、香葱、韭菜等等,逐样用红绳或红布条捆扎,作为陪嫁,以表示对女儿女婿的美好祝愿。更有趣的是客家还有用“长命草”为陪嫁的习俗。长命草为一株野草,用红绳扎好,陪嫁到夫家,挂在洞房床头竹篮里,第二天栽于菜园中,以示扎根。

      5、接亲与送亲

      接亲也称迎亲,旧时多在日间进行,现多在深夜。男方在午间要备猪头、鸡公、鱼及香烛、喜炮声中到女方家中接亲。“我是花轿抬到夫家的!”这是旧时妇女一辈子都值得骄傲的。俗话说:“破扇子扇扇也有风,破轿子坐坐也威风。”同去接亲的人要双数。女方家中看到接亲人员前来要将大门关住,待接亲者连放三次鞭炮以后,接过蜡烛火种,才开门恭迎。女方要备办酒宴款待接亲者,谓之“无块席”,婿郎、陪客稍微动筷,不多吃。出嫁姑娘洗澡后,由媒人和喜娘为之梳妆打扮。女方送客的人也要双数,一般有新人伯娓和新娘的兄弟及其他亲友。出门时,女方父母应回避。到男家后,若入门时候未到,新娘先要在门外等待。入门时,鼓炮相迎,男方父母亦应回避,到拜堂时相见,以避免“相撞”,造成日后不和。跨进大门槛时,由厨子宰杀一只公鸡,叫“拦门鸡”。一些乡间习俗在门槛下放一把斧头,新娘踏着米筛进入新房。
一些一些地区的客家人在迎亲中有“拖青”之俗,即花轿车后面有个人拖着一条寓为百子千孙的榕树枝。当花轿在路上遇上别家的的花轿时,便按俗规互相调换树枝,双方回祝多子多孙,俗称“换青”。然后各自拖回家中,把榕树枝抛到自家屋瓦背上,借榕树多子之意,有些地方则互换红花。

      6、拜堂与吃面碗鸡、交杯酒

      这是结婚姻最后的仪式,新郎、新娘先同拜天,次拜祖宗,然后夫妻相拜。拜毕同入洞房,洞房内点红烛,桌上放着煮熟的鸡、面条和两个鸡蛋,新娘新郎共同进餐,吃交杯酒。这是新入门第一次与新郎进食,需选吉时。新床上放的东西有讲究,城关一般是放四个柚子,上贴喜字,“柚子”与“有子”谐音。乡间放一个红斗,装满白米,还有尺秤、算盘、剪刀之类,象征婚后生活富裕,会划会算;另有一盏红灯,取“添丁”之意。

      7、闹房

      闹房不属结婚仪式,或有或无。一般在宾客宴散以后,一些青年男女亲友进新房与新郎新娘逗乐,要新人说唱捧逗,如新郎抱新娘咬红花(红包),新郎新娘合吃一颗糖果,唱歌跳舞等。过去还有“坎压油堆”的陋习,就是一个个压到新娘身上。这种现象多少带有人类早期野蛮群婚的遗风,现已革除。过去有些地方因新房狭窄,闹房改在厅堂举行。闹房连续三天,这三天内不分大小,男女老幼均可参加。客家闹房,还受一种观念的支配,认为越闹越吉祥。广东客家人闹洞房的习俗中特别突出说四句,以吉祥、祝福、禧戏的语言构成押韵四句词,贯穿着整个闹房过程,典雅、风趣。如有的说四句道:
月光光,看新娘,新娘肚屎圆丁当,今朝下种子,明年八月生出桂子满天香。这类既带嬉戏又含祝福的四句词常引人拜腹大笑。

      8、圆房

      台湾的客家人最风趣,圆房之时,新郎新娘刚刚躺下,床底下就会传出公鸡“喔!喔喔!”的叫声,母鸡“咯咯蛋”的报生声。原来是在姑娘谈定婚姻事后其母亲精心地为其喂养一对鸡,随她出嫁之日作为“带路鸡”来到男家,直送洞房婚床底下。鸡叫后,新郎会问新娘:“床下怎么有鸡叫?”新娘告诉他:“天快亮了,公鸡啼明,鸡下蛋了。”新郎掀起床单一看,床底下母鸡真的下了个大鸡蛋了。新郎触景生情,紧紧地抱着新娘高兴地说:“果然不错,生了!生了!好兆头,我们也会生的!”此俗俗称“圆房催生”。 不少地旧俗还有圆房验贞之陋俗。南方特别是广东一带,在三朝回门时随送烧猪以示新娘贞节完好,新娘得到男家的尊重,女家为此而感到骄傲。。“吃烧猪”成了新娘子是否贞节的代名词。三朝之日新郎伴新娘回门,女方父母翘首盼望,在看到随来的“烧猪”时才放下那颗久悬着的心。女儿是守身如玉的处女,婿家已表示对她满意了,父母才为女儿终身有托而感到欣慰。对此旧俗,有岭南杂咏一首云:

      闾巷谁教臂印红,洞房花影总朦胧;

      何人为定青庐礼,三口烧猪代守宫。

      9、请三朝

      新娘出嫁后第三天,娘家要设宴席请女儿、女婿。女儿以客人身份回娘家,可坐首席,宴后当众脱去红衫,改穿普通新衣裳。这天不能在娘家住宿,无论远近都要赶回夫家,有的乡间,娘家过几天邀一些亲戚(妇女)至女儿家中做客;有的结婚满月时,做母亲的请女儿回家做满月酒。男女亲家各择定日期,设盛宴互相请酒,谓之“上门”。这些喜庆的余音,可以加强两家之间的往来。
婚宴队 结婚宴请宾客,俗称“喜酒”,礼节甚为隆重,尤其过去娶亲更甚。 婚宴设于厅堂,桌位分尊卑。左上为首席,右为次,上坐老人,下陪客。宾客按尊卑、远近、长幼入席,外戚尊,本族插。主要宾客,新郎须一一到他面前恭请并带到规定的席位,奉献碗筷。嫁女宴席则由新娘家长礼请宾客。新郎和新娘的母舅为上宾,坐首桌首席。女方来到男家的客人叫“大客”,他们来了,要在门前放鞭炮迎接,他们未到席,不能开宴。新郎要在母舅的首桌执壶,斟酒从母舅开始。 农村娶亲可以不请客,而嫁女不请则会被亲友责怪,因为男家送了大量的鸡酒鱼肉给女家。喜宴除供给客人饮食外,都要让客人带点回家,让家里人分享,甚至让邻居分享,所以过去城里请酒要大盘大碗,让客人带些回去。


      其他婚姻形式

      1、童养媳 长汀长期以来有带童养媳的风俗,俗称“新婢子”。过去产生童养媳的原因主要有两种:一是重男轻女;二是一些人家娶媳妇困难。生女孩者常在一二个月内将婴儿送给别人,收养者只需出几斤猪肉和细面。如果将来不做儿媳妇,也可将其出嫁,获取聘金。

      过去童养媳结婚往往比一般人早,十五六岁结婚者不少。仪式也很简单,一般不请客,不拜堂,除夕日吃过面碗鸡便同房,俗称“合卺”或“圆房”。婚后夫妇感情多不太融洽。

      2、赘婚 男到女家结婚,长汀俗称“打合同”或“招亲”。女方多属童养媳或等郎妹,前者指婴儿时抱来长大后配童婚(有男孩匹配),后者指抱养来后等着生郎的。因无男孩将新生女儿与人“打合同”的则很少。“打合同”主要条件是生的孩子两姓平分,男方对女方父母负责生养死葬。结婚仪式也较简单,女方家长请本族亲房和男方的家长商议签署合同即可完婚,男方不出聘金,女方也无所谓嫁妆,男方可继承女方父母财产。 转亲 城乡均有此种婚姻,但为数极少。

      3、换亲 兄妹双双互换结成夫妇。两家均可省去聘金、送礼等费用,接亲、拜堂等仪式照样进行。这主要出自家长的意图,双方男女并无爱情基础。

      4、改嫁 寡妇再醮与离群众观婚的妇女再婚,过去在社会上受歧视。结婚仪式不能与普通婚姻相同,如不能穿红衣,不能在厅堂正门出门,要提前一两天离开原来的家,有的地方要半路上轿,接亲时间不能在晚上而在白天等。也有寡妇不改嫁他家,招男子来家结婚“打合同”的,多因其有子女并与翁姑有感情不愿离开所致。离婚妇女也有离婚不离家的,与家人照常生活在一起,除了与丈夫脱离夫妻关系外,其地位与离婚前相同。

----------------------- 岁 时 风 俗 ----------------------

      一个地方的岁时风俗,反映着当地人民的传统习惯、道德风尚、宗教信仰和社会生活事象。从这些方面,正足以表现出综合的文化意义。这种文化意义可以从文化要素和文化价值两方面来加以观察;文化要素含有:1、对神明及祖先的祭祀;2、节令的叙情、娱乐和竞技;3、节令中的避忌。文化价值是:(1)景仰先贤的丰功盛德;(2)崇尚固有的民族正气;(3)表达“慎终追远”的思亲之心;(4)发抒乡党联欢和亲友款叙之情。

      客家人的岁时习俗大致上包括:全国性的传统信仰,地方性神明和杂审的崇拜,以及传统的岁序节俗。因时间及空间的影响而又有所差异。透过这些民间习俗,可以探索到客家民系文化的渊源,还可以感受到千百年来人们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惊蛰

      惊蛰这天,汀州民间有两种习俗与卫生有关。一是炒豆子、炒麦子,或在热水中煮连毛芋子,认为这样可以消灭多种小虫,叫做“炒虫炒豸,沙虫沙豸”;二是在橱脚、桌脚、柱脚、墙脚等处撒一些生石灰,叫做“溻虫溻豸”。惊蛰是冬眠昆虫开始复苏活动之时,古人主张早期灭虫。现在这种习俗已不多见了。惊蛰当天,人们有做芋子糍或芋子饺吃的。惊蛰节气在一天中何时交,汀州风俗认为可推测粮价贵贱,清晨交,要惊三餐,意即要忧三餐的粮食,米价将贵;上午交,惊两餐,下午交,惊一餐,米价可能下跌。  

      春社

      农村长期以来有在社日祭祀土地神、五谷神的风俗。社日是古人祭祀社神的日子,有春社和秋社之分。每年立春后的第五个戊日是春社,每年立秋后的第五个戊日为秋社。古时城乡各坊社用金银珠宝和锦绣妆扮人物故事,鼓乐喧天。迎神在田间游行,祈求丰收。延僧道打醮,俗称“撑[ts‘ah54]社”,认为撑社可保年成丰盈,人畜兴旺。

      亲人亡故后三年内,遇到春秋社日要上坟祭祀,焚烧纸钱纸箔,叫做“栏社”。栏社的日期在春社前,秋社后。

      入伏

      入伏这天,城乡许多人家熬“仙人冻”吃,亲友邻里互相馈赠。据说入伏吃了仙人冻能更好地度过炎热的三伏天。“出伏”那天如果下雨,汀州风俗便认为会反伏。将来的一月中天气更热。

      六月食新

      所谓食新就是尝新米,具体日期城乡各地不一定相同。一般是小暑过后,逢卯日食新。在乡间,将割下的稻谷碾成米,做好饭先供祀五谷大神和祖先。然后请帮忙割禾的人一同吃尝新酒。在城关则一般买少许新米与老米同煮,加以新上市蔬菜和酒肉,也谓之吃新。供品主要有苦瓜、丝瓜、茄子。俗谓苦瓜保佑大家,乱绩保佑大细,茄保佑老婆。

      十月半

      十月十五日是下元节,又叫完冬节。农村田中作物大部分收成完毕后,人们纷做糍粑、米果,包芋子包,做豆腐之类的食品,美餐一番,俗称“做完冬”。有些乡村打醮祀神,延请亲友宴饮玩乐,观看演戏,提傀儡。
发表于 2013-10-20 10:15:42 | 显示全部楼层
不要等到人人都说你丑时才发现自己真的丑。
发表于 2013-10-20 10:10:50 | 显示全部楼层
世界的模样,取决于你凝视它的目光。
发表于 2013-10-20 10:08:28 | 显示全部楼层
世界上,唯独骗不了的,是自己的心,它总在你最没提防时,暴露你的欢喜忧愁。
发表于 2013-10-20 10:57:36 | 显示全部楼层
恋爱有三种境界:一见钟情,两情相悦和白头偕老。你需要一见钟情很多人,两情相悦一些人,然后才会白头偕老一个人。
发表于 2013-10-20 10:37:45 | 显示全部楼层
有些人能清楚地听到自己内心深处的声音,并以此行事。这些人要么变成了疯子,要么成为传奇。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註冊帳號

本版积分规则

申请友链|关于我们|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狼氏网 ( 京ICP备14010652号

GMT+8, 2024-3-29 21:22 , Processed in 0.848178 second(s), 12 queries , Xcache On.

Powered by LangZu web2.0 Discuz Reinforcement! Array9.2 Licensed

© 2001-2013 Lang4 Inc. Theme.狼族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安全联盟站长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