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查看: 1913|回复: 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各民族婚前的社交活动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9-6-16 16:47:3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每一个民族的青年男女在选择配偶期间,都有其表达爱情的独特方式。现在,自由恋爱结婚在宁国已相当普遍。但是,在大多数情况下,青年男女成亲,还是要请媒人说合。至于交换信物和送彩礼,更是普遍的方式。

    在中国高度文明的现代化大都市中,青年男女的婚姻恋爱是一个社会问题。那里为解决大龄青年的婚姻问题,在举办各种类型的婚姻介绍所和青年联谊会。而在少数民族地区,  则是另一番情景。那里没有婚姻介绍所,也不用现代化的传播工具去刊登各式各样的征婚

广告。代替这些文明举止的,是独特的歌唱集会,俗称“歌会”。在歌会期间,男女青年往往以歌代言,以歌传情,通过对唱情歌,达到选择配偶的目的。正如一首藏族情歌所唱的:

    蜜蜂和鲜花相爱,

    春风就是媒人;

    小伙子和姑娘相爱,

    山歌就是媒人。

以歌为煤,是中国少数民族青年男女表达爱情的独特方式。如果对中国少数民族的民歌作一番考察,就会发现,在各类民歌中,情歌占了绝对的篇幅。在许多少数民族地区, 青年男女从相识、初恋到最后结合,在爱情生活的各个阶段和环节中,都要演唱与其相适应的各类情歌。在这些情歌中,各种形式的初恋歌、结交歌、赞美歌、迷恋歌、相思歌等,大都直抒情怀,寄托着有情人火一般的感情。风格的朴实和真切,格调的健康和优美,最能体现各民族的婚姻生活审美情趣。

情歌,是青年男女爱情生活的形象反映。它不仅仅是男女青年感情的流露,而且表现了他们的爱情观和对现实生活的感受。  像如下一些情歌所表现的正是这种观念。

        别看山头的高低,

        要看山里有没有宝贝;

        姑娘外表的美丽,

        没有内心的纯洁珍贵。

        ——藏族情歌

        鞋子没有底,

        帮子再好也没用;

        如果情意不相投。

        就是王子也没用。

        ——藏族情歌

        大路立块指路牌,

        情哥出门几时来:

        路上野花不要采,

        家中芙蓉正在开。

        ——布依族情歌

        哥心多,

        好比饿鬼捡田螺;

        捡得这个丢那个,

        不知哪个有肉多。

        ——壮族情歌

     以上这些情歌,形象地表达了中国少数民族青年男女的爱情观。从中可以看到他们所追求的是爱情的专一。鄙弃恋爱生活中的朝三暮四行为。许多情歌把对情人的爱慕之情,琳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在中国少数民族中,以歌择偶的习俗渊源流长。明代邻露所著《赤雅》中记载:。峒女于春秋时,  布花果笙箫于名山,五丝刺同心结,百纽鸳鸯囊,选峒中之少好者伴峒官之女,名曰‘天姬队’。余则三三五五,采芳拾翠于山椒水湄,歌唱为乐。男亦三五成群,歌而赴之。相得则唱和数日,解衣结带相赠以去。春歌正月初三,三月初三,秋歌中秋节。三月之歌曰《浪花歌)。”清代《粤西丛载)言:“宾州罗奉岭,去城七里,春秋二社日,士女毕集。男女未婚者,以歌诗相应和,自择配偶。”以上记载反映的是广西一带的壮族的民间歌唱习俗。这种以歌择偶的现象,今天仍可在中国西南地区的许多少数民族中看到。中国少数民族的歌唱传统,历史十分悠久。这种传统不仅渗透到青年男女的爱情生活之中,而丑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情歌演唱,的确为青年男女的社交活动提供了种种方便条件,成为他们播种爱情的最好手段。

    l、壮族的“歌墟”

    壮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民族。壮族地区多山,漓江沿岸是世界著名的熔岩地区。这里岩石拔地而起,自然景色奇特而瑰丽。壮族还以善歌而著称,壮乡处处是歌声。自从广西彩调戏《刘三姐)被摄制成电影,在全国放映之后,多少人被刘三姐这位古代的歌    星所倾倒。正如壮族的一首山歌所唱的:

        唱歌不是人发颠,

        有人唱歌得成仙,

        不信你看刘三姐,

        鲤鱼崖头坐千年。

    这首民歌表达了壮族对歌仙刘三姐的热爱和崇敬,充满了壮族的自豪和骄傲。

    壮族在日常生活中往往触景生情,托物取喻,唱出有声有色,动人心弦的歌来。在壮族地区,到处都有固定的集市场所,壮语称其为“墟场”。这种场所常常是青年男女集会和歌唱的理想地,所以又称之为“歌墟”,取意为“歌的集市”的意思。每年的阴历三月初三,正是春日载阳,百花争艳时节,千里壮乡到处都可以看到青年男女聚会对歌的情景。歌墟,壮语的意思是“野外水边和坡地上的集市”。这种传统的集市,以唱歌为主。未婚青年在这里可以通过对歌选择配偶。

    壮族歌墟的形成,是和壮族的婚姻习俗联系在一起的。它起自何时,众说纷纭。据史书记载,宋代就有了歌墟,据今大约已有上千年的历史了。关于歌墟的起源,壮族民所有许多优美动人材传说。

    有一则传说这样讲述歌墟的起源。

    传说古时候有一年遇到天旱,田里的庄家都晒死了。人们万分焦急,便聚集到一起,敲锣打鼓,求天下雨。没过几天,天上果然降下雨来。这一年获得了好收成。从此以后,每当遇到天灾人祸时,人们便聚集到一起唱歌,由此渐渐形成歌墟。举办歌墟期间,善于歌唱的青年男女除唱歌娱神外,还用歌声表达相互之间的爱慕之情。正如壮族民歌中所唱的:“天旱庙中去求神,你盼雨来我盼晴(情)。”这样歌墟便由一种敬神仪式发展成以歌唱爱情为主了。

    还有一则传说讲道:

    从前有一位老人,身边有三个女儿,都长得如花似玉,人材出众。当女儿们长到十七八岁时,媒人都快把她家的门坎踩平了。但是没有那一个小伙子让三位姑娘满意。于是姑娘们对媒人说:“这么多的人向我们求婚,答应谁好呢?这样吧,让求婚的小伙子约定个日子,大家来对歌,谁唱得最好,我们就嫁给谁。”到了对歌的这一天,成千上万的小伙子都赶来了。附近的姑娘们也成群结队来看热闹。对歌对了三天三夜,三姐妹都选上了满意的丈夫。经过这次对歌,大家都觉得很有趣,从此青年男女便常常聚在一起唱歌选对象。这种活动后来就成了歌墟。

    这是两则有关歌墟起源的故事,不必当做信史来对待。但它却说明对唱情歌是山区壮族未婚青年男女相识相恋的媒介,也是他们传情示爱,选择配偶的主要手段。

    壮族的歌墟一年中要举行多次,一般都有传统的时间和地点。桂西北红河流域是壮族山歌的故乡。都安、东兰、巴马一带的歌墟很富有浪慢色彩。每年的“三月三”,这一带都要举行传统的歌墟活动。歌墟的名目很多。有日歌墟、夜歌墟、野歌墟等。无论哪种歌墟,都像磁石一样吸引着附近各县的壮族青年男女。

    歌墟的地点,一般都选择在山坡或水过的空地上。春日里,火红的木棉花,雪白的桐油花,红艳艳的杜鹃花,黄色的金银花开遍山野浓荫树下,溪水河边临时搭起对歌凉棚,凉棚上覆盖着黑白相间的自制土布。山风吹来,发出霹雷扒拉的响声。一切是那样的恬静、自然、优美、和谐,充满了生机。

    壮家后生和姑娘们在这春日载阳的美好时光中,身穿节日盛装,从四面八方涌来,他们成帮结伙,在万头攒动的人海中,在陌生的人群中寻找自己的意中人。在这种场合。素不相识,萍水相连是无关紧要的,山歌会帮助他们沟通彼此的感情,缩短彼此的距离。

        初来到,

        初初来到藕塘边,

        初初来到问声妹,

        这片藕塘是谁莲(连、恋)?

    这首山歌,是男青年们投石问路所唱的《引路歌)。是在试探姑娘们愿意不愿意和他们对歌。姑娘们也在观察着。并不立即回答男青年的歌声。当几首歌都引不出姑娘们的答歌时,小伙子们会用激将的方式连连发起进攻:

        一条大路黑麻麻,

        人讲这里有金花,

        哥我一心跑来看,

        谁知踩上烂泥巴。

    姑娘们听到男青年们用歌声奚落、取笑他们,显得有些激动。如果不会唱歌,不为求情,她们是不会到歌墟上来的。所以少事沉默后,姑娘们终于应战了:

        哥想唱歌就唱歌,

        哥想打鱼就下河,

        妹拿竹篮哥拿网。

        随哥游到哪条河。

    既然姑娘们表示奉陪,对歌的闸门也就随之打开。于是一场旷日持久的对歌开始了。双方各持聪明,互不相让,于是对歌夜以继日,难解难分。

    壮族的“三月三。歌墟一般举行三天。情投意合的男女歌手要连唱三天三夜。歌唱内容是无所不包的。除传统情歌外。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古今英雄,日常生产,生活知识以及新的时政歌应有尽有。就是对方的姓名、经历、爱好、家庭情况以及对爱情的态度等,都要通过对歌,盘问得一清二楚。如果双方愿意,可以互赠信物,约定下次歌墟上再次相会。也有的青年男女,通过几次对歌后,彼此觉得情投意合,便可以互许终身。

    歌墟,是壮族未婚青年男女公开社交的场合。在这里他们不受任何传统礼教的约束,彼此可以将爱慕之情毫无保留地倾吐给对方。在壮族歌墟上,除对唱情歌外,还要举行碰鸡蛋、抛绣球等活动。这也是青年男女表达爱情的一种独特方式。歌墟期间,每个青年男女都带有用各种颜色涂染的煮熟了的鸡蛋(彩蛋),互相碰撞。如果男女双方有意,则将鸡蛋碰破交换来吃。抛绣球是在河滩上进行的,男女分别站在凉棚的两边,互相抛掷绣球。这种活动有时是为了娱乐,有时绣球是专门抛给有情人的。

    壮族的歌墟活动,正是借助歌唱习俗一代一代传承下来,为青年男女选择配偶提供了理想的方式。

2、仫佬族的“走坡”

走坡,是居住在广西地区的位佬族青年男女婚前社交活动的一种方式。在位佬族地区,每逢节日集会,都可以走坡。人数最多,规模最大的走坡活动,一般在春节和秋收以后的农闲季节举行。特别是八月中秋节前后,仫佬族男女青年穿上节日盛装,姑娘们也总是梳洗打扮得漂漂亮亮,相邀结伴,三五成群去赶热闹的集市。在集市上,青年男女找好唱歌对象后,便一起到风景优美的坡地和浓荫树下对唱情歌。情投意合者,由此结下同年,交为知己。若要成亲,则可以托言于媒,结为夫妻。

走坡的另一种形式。是在赶集路上,当男青年们看到赶集的姑娘们远远走来时,如果想邀请对方唱歌,便打一声口哨,并拿出手绢向姑娘们挥动,以引起始娘们的注意。如果姑娘们也向男青年挥动手绢,就表示愿意同男青年对歌了。

仫佬族走坡所唱的山歌,叫“随口答”。这种歌的特点是即景生情,随口编唱。在赶集路上,当姑娘们渐渐走近时,小伙子们立即唱起《邀请歌》:

        一路唱歌一路来,

        一路拿花一路栽,

        好花一年开一次,

        哪见红花四季开。

    通过这首《邀请歌》姑娘们已了解了小伙子们的情意。但出于羞怯,姑娘们并不一定立即做出回答。这时小伙子们需要耐心等待,  并不断用歌声去赞美,鼓励和挑逗姑娘们:

        田中白鸭是谁鸭?

        塘里白鹅谁家鹅?

        白巾包头哪家妹?

        我想邀她唱山歌。

        月到十五才叫圆,

        妹不唱歌到哪年?

        再过几年人老了,

        日落西山空望天。

    听到如此美妙的歌声,多情的姑娘们再也憋不住了,于是用歌做出回答:

        听见人唱我且唱,

        听见人吹我且吹,

        十字路口人唱戏,

        我且打扮上戏台。

    就这样你一首我一首唱上一个时辰的《邀请歌》后,如果双方觉得很满意,就相邀避开人来人往的大路,到幽静的去处对唱山歌,以求得到根多的了解。

    如果前来对歌的男女青年是第一次走坡,他们的心情往往是很复杂的,羞怯、惊惧、喜悦会于一身。这时他们要通过对唱《初识歌》,打探对方叫什么名字,家住哪里,是否真心想结交同年和知心朋友。唱歌唱到黄昏时分,双方要回家了,而情又未尽,怎么办呢?这时只有约定日期,等下一次走坡时再来相会。

    男女之间的约会同样要用山歌来表达。这种歌叫做《唱算日》。对唱时互相挑逗,三推四让,十分有趣。日期约定了,双方并不马上离去,他们怕空口无凭,互相还要讨个信物,好做下次见面的凭据。这种要求也要用歌声来表达:

        空讲日子哥不信,

        拿件东西做凭证,

        你看墟上人买马,

        没有笼头怎牵行。

    这时,姑娘也会俏皮地回答:

        真不该,

        出门一样没带来,

        镜子手帕志带了,

        只有脚底烂草鞋。

    小伙子马上接唱:

        哥不论,

        不论脚底烂草鞋,

        妹若有心送给我

        日里穿它去砍柴。

    作为信物交换的东西,一般是随身携带的小物件,如镜子、手帕、草帽、雨伞等。交换信物之后,双方还有一层担心,就是生怕对方失约,所以还要用歌来讨真心。

第二次走坡,必按第一次约定的时间和地点赴约。到场者总是有先有后的,迟到者往往要受到对方的责难甚至怀疑。如果男方迟到了,女方会用歌声奚落他,说男方因为在家中陪伴嫂嫂,所以来迟了。意思是说,你是不是已经有了家室才珊珊来迟?等对方表白自己是单身汉时,必唱《单身歌》。接着双方唱《重逢歌》、《赞花歌)、《思双歌》等。唱得情意缠绵,永无尽期。

又是一个黄昏来临,一对情人又要分离了。因为经过了几次对歌,彼此已成知己,等再次交换信物时,便显得难舍难分,这时他们唱起分离歌》:

        男:眼看日头要落山。

        我俩根由说不完,

        妹拿钥匙哥拿锁,

        锁住日头在高山。

        女:树上归鸟叫连连,

        和哥分手在限前,

        三年还有一年闰,

        如何不闰黄昏天。

        男:分离了,

        路在面前不想行,

        日头落了有月亮,

        我愿伴妹到天明。

        女:分离了,

        妹在一乡哥一乡,

        三寸小刀吞下肚,

        不断心肝也断肠。

一对有情人。唱着歌互相送别,送了一程又一程。因为这时还没有许下终身,所以还要约定第三次相会。如果二人情投意合,又经两次以上的走坡,感情深厚,分别后难免思念,所以第三次见面主要唱《思双歌》:

        结个同年在远乡,

        日头出来就思量,

        五更架梯墙头望,

        望见妹村路又长。

        阿妹生得象花球,

        画妹面貌在床头,

        三餐吃饭跑去喊,

        妹不答言哥泪流。

就这样,在频繁的走坡和对歌中,男女双方结下深厚的情意。他们山盟海誓,永不分离。但结婚必须征得父母的同意,并请媒人做媒,最终结为夫妻。

仫佬族长期与汉族,壮族杂居。在婚姻习俗方面,受壮族歌墟的影响很大。但位佬族有自己的歌唱传统,在男女青年充分享受婚前社交自由的环境中,青年男女的恋爱生活在歌声中进行,在唱歌中他们充分展示自己的聪明才智,通过歌声博得对方相爱,这在中国少数民族婚俗中是颇有情趣的。

3、苗族的“游方”

苗族是中国古老的民族之一。居住在云贵高原及其边缘地区。那里气候温和,雨量充沛,物产丰富。风俗独特,是中国民族学和民俗学资料的宝库。

关于苗族的婚俗,历代的文人笔记和地方志中多有记载和描述。苗族的婚姻,以父母包办较为普遍。但在苗族社会中,未婚的青年男女,又普遍享有婚前的社交自由。有些自主婚姻,就是通过青年男女的公开社交活动达到的。这种社交活动,苗族有其独特的称谓。但因苗族居住地区和方言的不同,在称谓上又存在着许多差异。黔东南苗族地区,习惯上称青年男女的社交活动为“游方”。汉族和苗族周边的民族称其为 “摇马郎”。它是不是一种诬称,苗族的学者们有着不同的看法。他们认为还是苗族的自称 “游方” 比较好。在湘西和贵州松桃苗族地区称婚前的社交活动为“会姑娘。;广西大苗山苗族称其为“坐寨”;黔西北苗族称其为“踩月亮”。苗族地区,一年四季有许多传统节日。如苗年(阴历9月、l 0  月、11月,多在卯日和丑日举行)、爬山节(阴历3月下旬逢马日进行)、四月八、龙船节(阴历五月初五)、吃新节(阴历六七月间)、芦笙节等。在这众多的节日里。苗族未婚青年男女都要三五成群,游方对歌。   

苗族青年男女的游方活动,不是随处都可以进行的。一般都有规定的地点。白天游方的地点,通常在寨子旁边的风景树下进行。在贵州的凯里、雷山、合江、剑河等地的苗族村寨,每个村寨都建有二至三个“游方堂”,供青年男女游方之用。如果这个村寨是多姓村寨,各姓有各姓的游方堂。如果男女青年夜间游方,游方堂就设在寨子中央或寨边的空地上。不论白天或夜间游方,都是男青年主动到女青年的寨子的游方堂去,用吹口哨、吹木叶、吹夜萧、吹芦笙或唱歌等方式,邀请女青年出来游方。如果白天用唱歌的方式邀请,所唱的歌叫 “飞歌”。因为“飞歌”的曲调高亢嘹亮,离寨子较远的游方堂的姑娘们容易听到:夜间游方时所唱的歌叫“扯嗓歌”,苗语叫“霞约”。这种歌的曲调比较委婉,不会影响临近游方堂的老人们的休息。

游方堂的姑娘们只要听到邀请的歌声,便会换上干净的衣服,邀约女伴和自己的幼妹,前去与邀请自己的男青年攀谈对唱。这种谈情说爱的方式是毫无拘束的。通过对唱情歌,各抒胸杯,态度严肃认真。苗族的习俗,在游方对唱情歌或谈话中,不许口出流言,不许动手动脚或强拉女方的手,更不许有其他越轨行为。如果男方有不礼貌行为,不仅会遭到女方的冷遇,而且会招来众口谴责。苗族正是运用这种道德上的不成文法,来约束人们的行为,维护青年男女的正常社交和游方活动。

苗族青年男女游方的目的,是通过自由恋爱选择对象。经过男女双方的多次接触和了解,最后结为夫妻。一对苗族未婚青年男女,在游方中从认识到最后结合,一般先要经过集体对唱,单独密谈两个阶段。当男青年第一次来到游方堂时,女青年对来访者要盛情款待。并通过情歌对唱了解对方。游方时所唱的歌,内容丰富多彩。随着恋爱过程的进行,在恋爱生活的各个阶段上,都有相应的歌伴随。这种歌按顺序可分为见面歌、青春歌、赞美歌、求爱歌、相爱歌、分别歌等。《见面歌)是男女青年初次相会时所唱的歌,内容委婉含蓄,听来别有风趣。

        女:阿,远方的客人。

        我们好好住在自己的村庄,

        你们好好住在自己的村庄,

        为什么黑咕咙咚走夜路,

        来打扰我们安静的地方?

        男:阿,聪明的姑娘,

        你们心里明白嘴里故意讲,

        如果真是那样想

        请听我来唱一唱:

        你们住在自己的庄上,

        我们住在自己的庄上,

        就为这一双讨厌的脚呀,

        拖着我们黑咕咙咚走夜路,

        来打扰你们安静的地方,

        为的是和你们游一游方。

苗族青年对待爱情生活,向来是胸怀坦荡的。游方的歌声表达了  他们纯洁美好的感情。为了珍惜年华,为了寻找伴侣,在游方中,他们常用《青春歌》解除对方的顾虑;当双方称心如意时,他们以最美好的事物作比喻,表示对对方的赞美;《相恋歌》吐露了炽热的感情;《分别歌》寄托着难舍难分之情。在苗家的游方场上,常常会被感人的气氛所打动。

在黔西北地区的苗寨,村寨中建有与游方堂相似的“宿寨房”。有的地方一个寨子建有一间宿寨房,有的寨子同姓者共建一个宿寨房;也有的个别人家自建一间宿寨房。这些宿寨房都是供青年们游方用的。在宿寨房里,男女青年可以带着自己的女友谈情说爱。

黔西北地区的苗族中,还流行一种叫做“踩花山”的习俗。每年的正月初一到十五或五月端五节时,未婚青年男女到传统的聚合地点(一般是未耕种的小坡地)玩山,这就叫踩花山。踩花山是当地苗族的最热闹的节日。届时,男女老少都穿上节日盛装,带着富有民族特色的食品,从四面八方赶来,聚集在树木葱郁,花团锦簇的坡地上, 度过愉快的节日。    这种传统的节日踩花山,也是苗族青年自择配偶的好机会。青年男女先是聚集跳舞,男青年吹笛子,女青年伴以歌唱。如果在唱歌跳舞中选好了对象,男青年便从人群中走出来,女青年尾随其后,双方到僻静处去对歌谈情。

这里苗族青年的婚姻不用媒人,父母也不加干涉。主要是通过对唱山歌确定婚姻关系。有几首山歌是这样唱的:

        阿妹生来会唱歌,

        劝哥不用请媒婆,

        诚心要与妹相配。

        踩花会上唱山歌。

        我俩有心就来唱,

        唱出锦鸡对凤凰,

        唱出双龙来戏水,

        唱得我俩结成双。

        有钱有势有何用,

        难动阿妹一寸心,

        媒婆嘴皮都说破,

        不抵一曲竹笛声。

4、侗族的“行歌坐月”

贵州、广西、湖南等省的侗族地区,山清水秀,风光绚丽。每至暮色降临时,人们会看到平静安谧的侗族村寨中,三三两两的侗族后生们,匆匆行进在暮色之中。他们弹着琵琶,唱着侗歌,走村串寨去与姑娘们‘行歌坐月’。使夜幕笼罩下的侗族山寨,充满诗一般的谜人行歌坐月、是侗族青年男女婚前社交的一种方式,意思是“谈情说爱”。侗族的“行歌坐月”习俗,和壮族的歌墟,仫佬族的走坡,苗族的游方不同。侗族行歌坐月的地点,大都在姑娘家中进行。也有的侗族地区,在寨子中央建起一座低矮的吊脚木楼,白天供妇女们绩麻、打草鞋、做针线活、纺纱织布,晚上这里就成了青年男女行歌坐月的场所。贵州黔东南地区的侗族,把这种地方叫“月堂”,那里的勒汉(男青年)和勒勉(女青年)们很喜欢在这样的场合行歌坐月,谈情说爱。

当夕阳西下。暮色降临时、劳动了一天的侗族勒汉们,不等吃完晚饭,性急的早就找上门来,相邀约伴去行歌坐月。他们三五成群,带上自制的琵琶和牛腿琴,踏着朦胧的月色,哼着动听的琵琶歌,向附近村寨的月堂走去,从心爱的勒勉的楼下走过。楼上的勒勉们听到歌声,定会放下饭碗或手中的活计,推开窗户向楼下张望。如果发现楼下是自己相识的勒汉来了,便打个手势,示意在月堂中相会:如果来者素不相识,或者姑娘不愿见他,便急忙关上窗户,表示谢绝。这种时候,楼下的勒汉失望了。但他又不死心,于是在楼下转来转去,唱着歌,久久不愿离去。性急的勒汉也许会吹口哨,呼喊,或者从篱笆上扯下一根竹竿去敲打勒勉家的窗户和板壁。而勒勉们却躲在家里不做声。这时,家中的老人们也许会出面干涉,客气地劝楼下的勒汉快快离去。如果勒汉们不听话。屋里的勒勉会毫不客气地从窗口兜头泼下一瓢凉水。这样的逐客令,会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

行歌坐月、作为侗族青年正常的社交活动,父母并不阻拦。勒汉们有情找上门来与自己的女儿谈情说爱,做父母的脸上也觉得光彩。如果女儿没有勒汉们来找,则认为是没出息,做父母的反而觉得心里不是滋味。

行歌坐月的青年男女来到月堂,  坐在早巳准备好的小凳子上。丁冬丁冬的琵琶声响起来。勒勉们羞怯地摇起纺车,纺车发出呜呜的响声。在琴声与纺车声的共鸣中,一对勒汉和勒勉对起传统的侗歌。歌声瓢出月堂,飞向远方,是那样的令人陶醉。这歌声发自年青人的肺腑,表现得情意绵绵,充满热望。

侗族民歌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一年四季,都有歌声伴随着侗族人的生活。春天唱《蔓里》,夏天唱《蔓端》,秋天唱《蔓蝉》,冬天唱《蔓拉》。蔓里、蔓端、蔓蝉、蔓拉,在侗语中意为《春夏秋冬四季的歌)。前来月堂的未婚青年男女,在歌唱中互相盘问对方,达到相互的了解和做出爱情的选择。

广西龙胜一带的侗族,把行歌坐月叫做“夜集”。集,是侗族姑娘们的集体活动。当一天的劳动结束时,在回家的路上或别的什么机会,几位姑娘相约,晚上到一位姑娘的家里纺纱,或作别的活路。这种活动就叫 “集”。这种夜集,对年青的后生们具有强烈地吸引力。哪家姑娘家有集,小伙子们早就侦察好了。只要开集,小伙子们会手弹琵琶,口唱情歌,准时来到姑娘们的木楼之下,唱一首歌投石问路:

        和我同年的伴都来到了花啊,

        有人甜甜地喊  “他爸要爱家“;

        只有我日近中午还未吃到早饭咧,

        只怕日头西下还是单身独马。

这歌声和情感会在楼上的姑娘中引起一阵骚动。姑娘们心中又惊又喜。但为了不使莽撞的后生们闯进来成为不速之客,姑娘们赶紧将楼门门上。楼外的后生们见楼上没有动静,投石问路又不识深浅,于是再用歌声知门相问:

        今天上山挖新地,

        听得锦鸡满山啼,

        不经意打了个大喷嚏,

        吓得锦鸡无声息。

这是一首比喻贴切,深含风趣的歌。它将姑娘们内心的秘密一语道破。挑逗得她们再也沉不住气了,于是也用歌声做出回答:

        听得猫仔打喷嚏,

        不知是受热还是凉。

        有情有意细商量,

        木楼门闩知情意。

木楼的门,还是闩得紧紧的。侗族后生们早就知道,只有歌声才是扣开门闩的钥匙。于是,来访的后生们又唱起《求门歌》:

        开门罗,

        哥哥有意来烤火,

        妹靠火塘一边坐,

        还有一边留给哥。

姑娘们再次作答:

        门外哥,

        我家柴火没几多,

        你要烤火回家去,

        老婆儿女在等着。

显然,姑娘们对后生们的来意表示怀疑,但还是用歌声故意试探。这时后生们并不灰心,在后生们看来:坛里有酸鱼,谁还去河里撒网?如果哥哥真的成双了,哪有时间来陪妹妹坐呢?楼门还是紧拴着,门里门外你一首,我一首的对歌,唱得难解难分。这时就连坐在火塘边抽烟听歌的老人们,也觉得姑娘们做得太过份了,责怪她们不该将后生们柜之门外。

楼门终于打开了。后生们先后走进屋里,贴近老人们坐下。起初总是问寒问暖,讲生产,谈打猎,十分礼貌和殷勤。姑娘们虽然被冷落一旁,但并不责怪。因为来者的用心是心照不宣的。老人们感到前来对歌的后生们知事明礼。说一些客气话之后,便径直走到里屋去歇息。后生们站起来相送,然后回到火塘边,同姑娘们拉话。他们彼此之间的谈话,开始往往带有戏谑性质,后生们会故意探问:买盖(意思是他人的爱人),我来坐久了,不怕,‘早’(你爱人)见怪吧?姑娘们立即回答:“我的‘早’就在楼底(侗族的木楼是干栏式建筑,楼上住人,楼下关牲畜)圈里,头上长一对角,后边还甩着一把扫帚,哪象你们这般光景!”这样打乐逗趣一阵后,双方开始对歌。

对歌对到夜深,姑娘们煮好油茶和豆粥,请后生们吃。后生们如果有意,便把自己带来的红糖交给姑娘们,煮成糖粥。夜宵煮好后,请屋里的老人们一起吃。屋里的老人们也并没有真睡,他们同样关心火塘边的歌声,为儿女的婚事操心。吃过夜宵之后,后生们相继告辞。这时姑娘们变得热情起来。打着手电筒送到楼门口。情投意合者,约好下次相会的时间和地点。侗家的夜集就这样使人留恋。夜集,也给侗族青年的恋爱生活,戴上彩色的花环。湖南通道一带的侗族,称行歌坐月的地方为“歌堂”。这里所谓的歌堂,实际上是侗家用来堆放谷物的仓房,室内比较宽敞。姑娘和后生们在这里相约对歌,谈情说爱,称为“坐仑楼”。

坐仓楼有一定的时间限制。一般是在每年的正月初三到月底这一段时间里。此时,凡是达到成婚年龄而没有许亲的姑娘们,便三五结伴,把某一家的仓楼打扫得干干净净,准备好板凳,生起盆火,煮好油茶,烤熟糍粑,等外寨的后生们前来坐仓谈情。选择配偶。当外舞的后生们来到时,无论相识与否,都会受到热情的款待。有些后生初来乍到,不认识姑娘们设置的仓楼在什么地方。但只要用歌声询问寨中的老人,老人们会热情地给他指点。

后生们来到仓楼,姑娘们唱着歌,用准备好的茶点热情招待。等后生们吃饱喝足后,便开始对歌。这里的侗族对歌。有一定的规矩。一般是男方先唱两首歌,然后女方接唱,所唱的歌要严格讲究押韵。如女方唱什么韵,男方只能跟着合韵,不能更改韵脚。对歌中换韵的主动权掌握在女方手中。歌堂中所唱的歌有主唱,有伴唱。主唱者音高8度,伴唱者音低8度,自然成为两个声部,和谐而动听。这种场合是姑娘们考验后生们歌才的最理想的场所。聪明机智,能歌善唱的后生,必然会得到姑娘们的欢心。如果歌唱者双方有意,女方便主动把自己的项圈,手镯等心爱之物送给男方。男子送给女方头巾、衣服等物。男女双方交换信物之后,还可再来对歌,直到最后征得父母的同意,结为终生伴侣。

侗族青年的婚前社交活动是多种多样的,除村寨内的行歌坐月外,大的节日集会或玩山活动中,也可通过歌唱互相连情。这种活动和壮族、布依族、苗族、白族、彝族等民族的歌会相似。

5、白族的。石宝山歌会。

白族自称白子、白尼、白伙等,汉语意为“白人”。白族是中国古老的民族之一。绝大多数居住在云南省,人口约159万人。其中80%以上聚居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少部分居住在四川省西昌地区和贵州省毕节地区。

白族聚居的大理地区,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巍峨挺拔的点苍山与抚媚明秀的洱海两相辉映,湖光山色,旖旎迷人。这一地区素有“银苍玉洱”之誉。大理虽不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繁盛之地,但保存下来的许多文化古迹,却有很高的史学和艺术价值。如南诏丰佑年间所建的崇圣寺千寻塔,唐代所建大理三塔,剑川石宝山石窟造像,南招德化碑,弘圣寺塔,蛇骨塔,弥勒铜柱,铁庙等,中外闻名。大理的名胜古迹象珍珠一样撒遍苍山洱海,是中国有名的旅游胜地。

大理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被白族赋予优美动人的传说。这也使白族的民间文化呈放异采。白族的民间节日多不胜数,如大过年、三月街、绕山林、火把节、耍海会、绕海会、渔潭会、尝新节、拜望日(祭二月)、石宝山歌会以及各村落的本主会等,为白族的生活增添了许多光彩。其中的许多节日,是和白族的婚姻习俗联系在一起的。其中尤以“石宝山歌会”最有特色。

石宝山距剑川县城西北25公里,是白族世世代代歌唱的胜地。那里林木葱郁,芳草遍地。每年的7月27日至8月3日,是石宝山歌会会期。届时,来自丽江、洱源、剑川、兰坪等地的白族群众,身着节日盛装,肩挎龙头三弦,从四面八方云集至此,参加盛大的石宝山歌会。最多时人数可达四五万人。

剑川石宝山,自古以来就是佛教胜地。上有石钟寺、宝相寺、金顶寺、海云寺四大古寺。终年信徒云集,香烟不绝。可是到了每年的歌会期间,这里却是另一番景象。昔日朝佛的山路上,虽不绝香客,但更多的是熙熙攘接的前来对歌的人群。古刹的屋据下,松树林中。树丛里,山涧边,到处是成群结队的青年男女。白天人们参拜神佛,当夜幕降临时,山上山下一片歌声。通往山顶古剃的崎呕小路上,手电筒的光束组成一条条火龙,熠熠闪光。道路两旁的树林里,三弦、竹笛、口弦、木叶和对调子的歌声连成一片。此时的石宝山,沉浸在情歌对唱的声涛之中。许多青年男女就是在这种歌唱声中,结成终身伴侣。民间就有“上山对歌,下山做夫妻”的说法。

石宝山歌会,以男女之间的情歌对唱为主。一般是男女对唱,旁边有一人用三弦伴奏。所唱情歌的曲调是“剑川白族调”。这种白族调有独特的格律,八句一首,分上下两联。每联句子的长短,又按三个七字句,一个五字句的形式排列,称为 “七七五五格律”。如下面这首反映逃婚内容的白族调,就具有这一特点:

        男:听说情妹腊月嫁,

        腊月嫁我也不知,

        看见他们来娶你.

        气烂哥的心。

        娶你那人是哪个,

        咱们相爱他在哪?

        东西给他退回去,

        不要嫁给他。

        女:听说不要嫁给他,

        阿哥话是这样讲,

        一月只有三十天,

        回来看望你。

        饭也不给他们煮,

        话也不和他们讲,

        有情还是我俩个,

        寻机咱们逃。

这首白族调所采用的格律是“七七七五,七七七五”。有时也采用三字起头,如《花上花》这首歌:

        花上花,

        弹起三弦去看花,

        三弦弹进花园里,

        好花喷鼻香。

        好花就数红芍药,

        香花就数红牡丹,

        小抹与哥成双对,

        芍药配牡丹。

白族的民间歌手,都能根据不同对象和场所,熟练地运用白族调即兴编唱。从男女青年野营山林。昼夜对唱,到结对比赛,兴尽始散的情景看、石宝山歌会保留了许多白族先民古老的群婚习俗遗迹。石宝山的石钟寺内,至今还供着一座巨大的女性生殖器刻石,白族语言叫“阿央白”。它反映了白族古老的生殖崇拜。这正好和歌会上所表现的群婚习俗相印证。

大理剑川地区的白族,实行一夫一妻制婚姻,同姓同宗不婚,可与外族通婚。在白族婚俗中。掐捏新娘的习俗较为特殊。新娘至家,由其见长快步背入新房,围观的小孩向新娘撤米花,并争着掐新娘的周身,据说是为了表示祝福和取个吉利。新娘进入洞房后,陪郎们又将辣椒面撒入火盆,呛得新娘咳嗽不止。吃饭时将辣椒面和花椒粉放进碗里,使新郎新娘汗流不止。之所以如此,据说在白族语言中,“亲热”与“辣”。读音相同。

6、傣族的“串姑娘”

云南省的西双版纳,位于亚热带地区。那里的风光神奇而迷人。据说这块土地古时候叫“勐巴拉纳西”,傣语的意思是“美好、理想而神奇的乐土”。这片神奇的乐土,是傣族先民打猎追赶金鹿时发现的。传说是想像的产物,而西双版纳的美却是真实的。在这个绿色王国里。连绵起伏的山岭上布满了茫茫的原始森林。数千种亚热带植物,数百种珍禽异兽在这里竞争生存。开屏的孔雀,漫步的大象,奔驰的金鹿,成群的猴子是森林的主人。在宽阔富饶的平坝地区,经历几千年的文明开发,更具有引人的地力。高大的椰子树,直插云宵;凤尾竹,油棕树构成幽深的古道;成片的甘蔗林随风摇弋;一排排香蕉硕果累累;星罗棋布的傣家竹楼,掩映在烟波浩渺的绿荫之中,到处生机勃勃,自然天成。

生活在如此优美的自然环境中的傣家人,具有醇朴活泼的天性。这天性也表现在青年人的恋爱婚姻方面。在西双版纳景洪一带,未婚的傣族青少年到了十三四岁左右,就各自参加进自己的青年组织。这一组织,由青少年自己选举产生领袖。男性组织的头头叫“乃欧”,女性组织的头头叫“乃绍”。乃欧,乃绍的职责,是负责组织和领导未婚青少年的婚姻和宗教活动。青年男女到了十七八岁时,可以自由参加社交活动,谈情说爱。但是他们的行动必须经过乃欧和乃绍的同意才行。否则本村的男女青年会会将外村来的青少年赶走。

男女青年之间谈恋爱,傣语叫“约绍”。当地的汉族称其为“串姑娘”或“串卜绍”(卜绍,即姑娘的意思)。赶街、做赕(拜佛)、纺线、春米、嫁娶以及各种节庆活动,都是傣族青年串姑娘的好机会。未婚青年男女之问一旦相识,便可经常来往。

按照傣族的生产、生活习俗,每年的7月15至10月15日,正是农忙季节,此时严禁青年男女之间谈情说爱和结婚。目的是让人们将主要精力集中在生产上。这是一种古老的生产性性禁忌活动。而从10月15到次年的2月,进入农闲季节。此时青年男女之间可以进行社交活动,找自己心爱的人去谈情说爱。

傣族的串姑娘,一般在晚上进行。每当月白风清之夜,在傣族村寨,会听到从寨子外的竹林中隐约传来一种舒展、柔美的吹“筚”或拉“傣玎”的声音。这就是外寨来的青年们发出的串姑娘的信号。有时也会看到三五成群的男青年,披着崭新的毯子,吹着筚,拉着傣玎,徘徊在姑娘的竹楼前。这时做父母的早就回避了。如果姑娘对来访的男青年有意,便会寻声而往,一对有情人相聚于溪边林下,互相倾诉衷肠:也有时姑娘们听到吹筚声,便相约到竹楼下的院子里燃起篝火,架起纺车,一边纺纱,一边等待来串姑娘的卜冒(个伙子)。纺纱的姑娘们必须每人备有一个小凳子。按照傣族的习惯,姑娘喜欢哪个小伙子,就会主动拿小凳子给他坐:如果不喜欢,就不给坐。小伙子来到姑娘身边,如果纺车发出“骨碌骨碌”的有节奏的响声,就表示欢迎。这时姑娘会主动将身边的小凳子递给意中人。小伙子高兴的收起筚和玎,从容地坐在姑娘身边,把毯子的半边亲切地披在姑娘身上,开始和姑娘谈情说爱。这就是俗话所说的“裹毯子”。如果男女双方情投意合就可告诉双方的父母托媒说亲。

在德宏的芒市、遮放傣族地区,每个村寨都有一两个用水推动的舂碓房。傍晚,姑娘们相约到水碓房里舂米。小伙子们听姑娘们的舂米声,也会踏歌而来,隐蔽在碓房四周,和碓房中的姑娘们对歌。他们用歌声一问一答,气氛显得十分热烈。最后,小伙子们走进碓房,继续唱歌。如果双方满意,便走出碓房,挽臂踏歌,没入田野之中,互诉钟情。

傣族青年男女,婚前的恋爱方式是多种多样的。较有特色的是的“丢包”。丢包,是傣族青年男女过春节时进行的一种文娱活动。它为青年男女创造了极好的恋爱机会。节日当天,姑娘们打扮得花枝招展,各自带着精心缝制的荷包,来到丢包场上。在相距十几米的地方分列两行,相向而立。开始,荷包在空中飞舞,你抛我接。并无固定目标。只是在接不住时,男青年被罚以钱币;女青年被罚吃槟郎。不久,荷包像有了情意,只在一对青年男女之间飞来掷去。等到荷包中带有礼物抛去时,秘密被揭开了。于是,这对青年男女悄悄离开丢包场,女的向僻静处走,小伙子尾随其后。恋爱到了一定程度时,男方送给女方手镯,戒指,耳环等信物:女方送给男方背包,包头巾,表示互许终身。

串姑娘习俗不仅在傣族中传承,和傣族相临的德昂族、景颇族、阿昌族等民族中,每到月光皎洁的夜晚,钟情于姑娘的小伙子们,来到竹楼前,轻轻吹起芦笙。姑娘们听到后赶忙起床,备好茶水,打开后门,等小伙子上楼在火塘边坐定后,姑娘才走出卧室,请小伙子喝茶,嚼烟。小伙子取出烟盒,回敬姑娘。然后双方低声对歌。若两人互相爱慕,姑娘就将小伙子的烟盒留下。如是一般感情,则将烟盒还给对方。双方情投意合时,男方送给女方一包烟丝,配上沙基、芦籽、石灰(均为嚼烟时的用品),用红线包扎好,由姑娘交给父母,或挂在了。

7、爱情的媒介

在中国少数民族中,青年男女之间的爱情表达方式,是多种多样的,而最普通的方式是对唱情歌。

情歌,历来被中国各民族视为口碎情书,爱情的媒介。在中国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中,小孩子一长到十二三岁,就开始参加各种各样的集会,跟着哥哥或姐姐们学唱情歌:等到了成年时,他们便会运用自如地用情歌作青年男女之间社交和求偶的工具。由于民间的歌唱活动大都和青年男女之间的爱情生活密切相关,所以在许多民族中形成了时代相沿的歌唱传统。中国的许多少数民族被誉为“歌的民族”,许多少数民族地区被誉为“歌的海洋”,正是这个道理。

除了唱情歌外,作为爱情媒介的东西还有许多。而且被各个民族运用得十分巧妙和有趣。

基诺族的花为媒

花,是人人喜爱的。它为人们的生活增添了无限的色彩和乐趣。不仅如此,许多花还被当做一个民族和国家的象征和标志。樱花是日本的国花。日本人由于爱花,还形成了传统的艺术“花道”;玫瑰是保加利亚的国花。每年6月的第一个星期天,是保加利亚花农一年一度的玫瑰节;郁金香是荷兰的国花,被誉为荷兰四宝(郁金香,风车,奶酪,木鞋)之一。中国少数民族也有爱花养花的习俗,也有关于花的狂欢节日。花在民间常常被当做爱情的象征。在中国少数民族中,青年男女之间的社交场所叫“花场”;男女相爱叫“采花”;民间所唱的情歌叫“花儿”。花,在中国各民族情歌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更有趣的是有些民族以花为媒,用鲜花作为爱情的媒介。

居住在云南省西双版纳的基诺族,至今还保留着以花为媒的习俗。姑娘们到了求偶的年龄,母亲早给她缝制好华美的衣服。穿上这种衣服,像戴着一个显著的标志,小伙子们就会找上门来,和这位姑娘谈情说爱。但是没有鲜花作为两人之间的媒介,小伙子是不敢轻举妄动的。小伙子们必须等待爱情使者的到来。当姑娘选中某个小伙子时姑娘的床头。父母要是收下达件礼物,男方就可以托媒说亲操办婚事就摘一朵最美的花,托一位小妹妹转交给这位小伙子。小伙子接受了这一爱情信物,就可以和姑娘对歌,谈情说爱了。基诺族青年男女之间定亲,也不用媒人,最好的媒人就是鲜花。

西双版纳的哈尼族支系爱尼人,最忌讳在长辈和姑嫂面前玩花。这是因为花是爱尼人的情书,不能随便玩弄。青年男女谈情说爱时,男方要先送一束鲜花给姑娘,姑娘同样要回赠小伙子一束鲜花。如果回赠的鲜花花朵是单数,表示姑娘还没有找到男朋友。这样男青年就可以和姑娘对歌谈恋爱了。如果回赠的鲜花花朵是双数,表示姑娘已经有了男朋友。或者是用这种方式故意回绝男方。所以在爱尼人中,每个小伙子在送完鲜花之后,不但盼望姑娘早一点回赠鲜花,而且特别关心花束中的花朵是单数还是双数。

苦聪人的标鼠

标鼠,是松鼠的一种。它在苦聪青年的爱情生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按照苦聪人的风俗,小伙子在向姑娘求婚、定亲和举行婚礼时,都要送给姑娘松鼠干巴,作为爱情的信物。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习俗,在苦聪人中流传着一则动人的传说。

传说很久以前,有一位苦聪青年,他有一手打猎的好本领。山林中的野猪、豹子、老熊,哪个也逃不过他手中的竹刀。这个青年爱上了一位美丽的姑娘。于是带着平时得到的猎物去求婚。姑娘对小伙子说:“能打到凶猛的野兽不算真本领,如果你能射中机灵的标鼠,再来求婚。”

小伙子回家后,天天练习射箭的本领。不久便打了许多标鼠。但是当他带着这些标鼠再次向姑娘求婚时,没有人相信这些标鼠是他射中的。正在这时,旁边的松树上有一只标鼠蹿来蹿去。小伙子张弓搭箭射下标鼠送给姑娘,就这样他们两定了亲。从此以后,在苦聪人中就用标鼠作为定亲的信物。这种习俗一直流传到今天。

这一传说寄托了苦聪人美好的理想。在苦聪人看来,标鼠是勤劳,智慧和勇敢的象征。因此在苦聪人中,男子从十多岁开始,就要学习射箭的本领。如果在20岁之前,能射中三四只标鼠。就不愁将来找不到对象。苦聪人谚语说:“老虎豺狼不难捕捉。小小标鼠报难捕捉。”青年人如果没射到标鼠,找对象就有点困难了。

苗族的花带与能本

苗家姑娘特别喜爱绣花。许多女孩子从六七岁开始学习刺绣,到了成婚年龄,刺绣技术可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在苗族山寨,如果赶上苗族的节日集会,便可欣赏到苗族刺绣的风采。当成群结队穿着节日盛装的苗家姑娘从面前走过时,那精心刺绣的衣裙和头上佩带的银饰,真是珠光宝气,美不胜收。姑娘们的服饰常常会吸引住路旁小伙子羡慕的目光。    在热闹的集会上,有时还会看到一位男青年腰间系着绣有鸳鸯和“互爱”字样的花带,神气地在人群中穿行。这不用问也知道,这个小伙子已经找到了一位心灵手巧的姑娘,这花带就是定亲的信物。

苗族的这种长约5足,宽约3寸,用彩线制成的花带凝结着苗家姑娘的心血和感情。它常常被当做贵重的礼物互相赠送。当姑娘爱上了某个小伙子时,就份偷地送给他一条花带,表示定下了终身。

在苗族山寨,有时还会见到另一种有趣的风情。未婚的苗家后生在和情人相会时,腰间总是挂着一把“能本”(花柴刀)。刀面上雕刻着花纹,银光闪闪。这把“能本”吸引着姑娘们的视线,向这位青年投去羡慕的目光。佩带“能本”还表示苗家后生对爱情坚贞不二的感情。姑娘们看到这把佩刀,才肯与他对话、唱歌和谈情。

阿昌族的换手艺

换手艺,是阿昌族青年男女在社交活动中流行的一种有趣的游戏。实际上,是一种交换爱情信物的方式。比如,一位小伙子看中了一位姑娘,便送一个烟盒给姑娘,请她收下。姑娘如果心中有意,就收下烟盒。等过了十天半月,姑娘要给小伙子回礼时,小伙子收到的是一个用彩线捆扎好的纸包。里面包着香烟、火柴,还有一块绣着蚂炸花纹的披巾。捆扎礼包的彩线结着活扣。收到这包礼物的小伙子一定是很高兴的。因为它表示姑娘对自己已有了爱慕之心。如果收到的纸包上的彩线是结了死扣的,就表示姑娘不愿意和这个个伙子来往了。

小伙子接到姑娘亲自绣制的披巾,知道了姑娘的心意后,必须再回赠一份礼物。回赠的礼物中,有小伙子亲手雕刻的银簪、彩色珠子、镯、银链、银扣和水果糖等。同样包成一包、请人送给姑娘。表示姑娘真心相爱。

最后,如果姑娘愿意和小伙子真心相爱,结为伴侣。那么,姑娘得向小伙子献一次手艺。姑娘用亲手制作的阿昌布,缝一件对襟衣送给小伙子。如果送来的不是对襟衣服,而是一个枕头,那就表示不起,请你另找对象。

换手艺,是阿昌族青年男女考察和了解对方是不是心灵手巧,是真心相爱的一种方式。即使彼此之间不相爱,也可以用回赠礼物的式表示歉意。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沙发
发表于 2013-10-19 21:47:38 | 只看该作者
如果你不能为你心爱的女人穿上嫁衣,请停下你解她衣扣的手。
板凳
发表于 2013-10-19 21:17:11 | 只看该作者
爱情是骗来的,感情是睡来的。
地板
发表于 2013-10-19 21:55:33 | 只看该作者
生活TMD好玩,因为生活老TMD玩我!
5#
发表于 2013-10-19 21:32:46 | 只看该作者
拥有宁静的心灵,才能发现意想不到的美。  休闲阅读网 ://.xxyd/  
6#
发表于 2013-10-19 21:12:13 | 只看该作者
难过了悲伤一下没关系,想哭了哭一下没关系,心疼了疼一下没关系,一个人孤单一下也没关系。给时间一点时间,一切都会过去。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註冊帳號

本版积分规则

申请友链|关于我们|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狼氏网 ( 京ICP备14010652号

GMT+8, 2024-4-26 03:23 , Processed in 0.902467 second(s), 12 queries , Xcache On.

Powered by LangZu web2.0 Discuz Reinforcement! Array9.2 Licensed

© 2001-2013 Lang4 Inc. Theme.狼族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安全联盟站长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