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查看: 67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狼族原创] 文章事件后采访狗仔卓伟内幕大披露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4-11 01:20:2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14亿人里,找到卓伟!

   “买到南都娱乐周刊,看文章姚笛的稿子谁写的。想办法找到这个记者做个专访。提纲给我过目下。”

    时值3月末,众人期盼的“周一”。在这没课的夜晚,我收到刘津老师的短信。相比较“天将降大任于斯人”的报社责任感,我更感到一种隐隐的兴奋,但这兴奋又被“想办法找到这个记者”几个大字压制。几种感觉叠加,我在自习教室里坐立不安。

    用最快的速度获取到卓伟的基本信息之后,我心里大致有了一个谱:他没有认证微博,难以通过网络找到他;但他是《南都娱乐周刊》的记者,可以联系南方报系的记者找到他的同事;他是狗仔队,可以联系娱乐记者进而找到他。当然,我没忘最原始的方式,给《南都娱乐周刊》的谢晓、陈朝华发了私信。巧的是,几个小时后,文章就开始炮轰他俩,看到那微博我的第一想法是:完了,私信他们的人肯定一长队,我的消息必然石沉大海。

    主意打定后,我的微信、微博、手机通讯录里的好友便受到了不同程度的“骚扰”。我对“六度空间理论”深信不疑,于是开始联系已经毕业的师兄师姐,他们或工作、或深造,手里的人脉资源比我多,且可以为我提供许多线索;同时,我找到我认识的记者:时政口的、经济口的、文化口的,甚至还有摄影记者;我也向身边的同学、朋友发了信息,大家都是学新闻的,手里或多或少有一些资源;我甚至找到了一个在香港认识的朋友,她在广州某电视台实习,说不定也能帮我打听。那晚,我的微信和短信消息呈爆炸式增长。

    两个小时后,第一轮信息筛选基本完毕。我手中共有三条线索:第一条,大学生新闻社第四分社社长王会玲为我提供了《南方日报》记者靳严明的微信号,他很爽快地答应替我找《南都娱乐周刊》的朋友。第二条,我听闻《人物》曾做过卓伟的专访,《青春报》的老社长刘君萍又恰在此工作,我便通过师兄的介绍加了她的微信。第三条,师姐翁佳妍、同学张晓秋曾在《青春报》上做过我校校友、知名娱评人柏小莲的专访,通过她们我拿到了小莲师姐的手机号,他们同在娱乐圈,说不定也能找到线索。

    三条线索中,我优先选择了前两条。前辈靳严明、刘君萍都非常热心,让我十分感动。在等待他们消息的同时,我联系了柏小莲,她很快回了短信:“刚好有他的电话”。真是得来全不费工夫!我兴奋到差点儿把手机给扔出去。

    但是,现在想来,如果早一些采用第三条线索,新闻时效性恐怕会更好!生活的奇妙之处就在于,你永远不知道下一步会发生什么。以后一定要在第一时间把各条线索用到极致,这也算此次采访的教训吧。

约访,卓伟很爽快

    得到联系方式后,我心中一块大石头落地了。但是,压力并没减少。毕竟,要联系方式是最简单的一步。而我面对的下一个挑战是约访。他会不会被记者骚扰烦了?会不会关机?会不会直接挂掉电话?会不会拒绝?这些想法,在我按下绿色的“拨出”键时,全都烟消云散。庆幸的是,卓伟接起电话,听完我的陈述后,非常爽快地说:“没问题,我明天下午有时间。”挂电话之前,他还笑呵呵地说:“我知道你们学校,就在八一剧场对面。”他平易近人、很有耐心,这让我紧张的心情一下子放松下来。

    约访成功后,我兴奋得在寝室里直蹿腾。在刘津老师和君萍姐的指导下,我阅读了很多关于卓伟的报道,也仔细看了他发表的文姚恋的报道,熬夜拟出了34个采访问题,再把这34个问题与老师、师姐一起反复打磨。“你要避免问其他媒体已经问过的问题“,君萍姐告诉我,”不要把问题浪费在这些可以搜集到的信息上。”也正因如此,我删去了关于跟拍细节的问题,着力在他对舆论的看法等问题上。

    如何找出问题的切入口,如何构建问题的逻辑结构,如何挖出新鲜特别的独家信息,如何让问题的问法更客观中立,这都是我们修改过程中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采访定在周三下午。第一次采访热点事件的核心人物,我有些紧张。担心手机扬声器有问题,我和室友反复试了好几次;害怕录音出现问题,就多放了两个录音工具在旁边;电脑也一直开机联网放在身边,以便在采访过程中关注最新消息,及时提问——让卓伟对新华网《“狗仔”当道、“新闻”蒙羞》做出回应,就是在这个情况下临时添加的问题。

    这天下午,我给卓伟打了两个电话,他都说正在接受采访,让我等一会儿再打过去,并连说“实在不好意思”。一个小时后,我们的采访终于开始了。虽然这已是下午接受的第三个采访,但他仍十分耐心,每个问题都详细阐述。在聊到一些比较尖锐的问题时,他仍表现得很平和:“我会把他们的批评当作一种鞭挞”、“我的看法和他们不太一样”。有时,我甚至觉得,这样一个温和的人,怎么看也不像写出那么多惊心动魄的重磅消息的狗仔队。又或许,我们对狗仔队这个职业的理解,本身就有一些偏差?

    接下来的录音整理、写稿等工作就相对容易很多。为了保证稿件的客观性,同时让稿件尽快呈现在大家面前,我们采用了对话稿的形式,选择了许多有亮点的问题进行组合,在问题顺序的编排上做了比较大的调整。刘津老师也帮我进行了进一步的加工和包装,这让整篇稿件的质量有了很大的提升。12点一过,《青春报》微信公号平台立刻推出了这篇报道——《【本报对话卓伟】脓包扎破了,也许坏事变好事》。

    截至3日上午10点51分,在我个人的微信朋友圈里,共有40个好友分享了这篇文章。其中有《青春报》成员、媒体从业者、老师与我自己的家人、朋友。其中最让我感到激动的是卓伟本人也分享了这篇文章,他评论道:“拒绝了一些采访,但中国青年政治学院《青春报》学生记者的采访我还是乐于接受的,据说很多同学都知道我们。”前辈靳严明对这篇报道的评论是:“一家校园媒体对话热点新闻人物,而且专业得体有料。”这些评论,都给了我莫大的鼓励。

    此次采写,我也感到经验缺乏,有许多不足的地方。其一,刚才已经提到,在寻找卓伟联系方式的时候还是稍显拖沓;其二,就我个人而言,设计采访问题和拟标题环节还很薄弱,此次幸而得到刘津老师和刘君萍师姐的帮助;其三,自己的新闻敏感性还有待加强,我非常关注文姚恋,却没想过为它做报道。希望下次能脱离老师的指点提醒,自己寻找选题。

校媒也要报大事

    在做这篇报道的过程中,我也在反思校园媒体和热点事件的关系。校园媒体究竟能不能做热点事件的报道?与专业媒体相比,我们有优势吗?抑或只是给大家提供一个锻炼的机会?  

   《青春报》微信公号于3月5日推出第一篇文章。这短短的一个月是中国的多事之秋。公号相继推出了关于“昆明暴恐事件”、“马航失联事件”的14篇跟踪报道,获得了不错的反响。

    我曾经采访过《青春报》的创始人欧阳斌,14年前,他们在创刊的时候,就有这样的豪情:“我们从来没把自己定位成校园媒体,我们要做的,从一开始就是一份专业的新闻媒体。”目前,《青春报》共有20版,其中只有4个版为“校内”版,这让报纸内容本身有许多校外的选题。因此,青春报的定位是一家不局限做校内报道的媒体。这与学校规模有关,也与我们的办报理念有关。

    但是,校外报道与热点事件也是有很大区别的。《青春报》作为一家校园媒体,敢于涉足社会热点事件,采访最一线的消息源和核心人物,在我看来,都是校媒的突破和尝试,自然也是一种艰难的探索。

    校园媒体在人脉关系上还很欠缺,从我这次寻找卓伟联系方式的曲折过程就能看出来。一来学生本身的资源有限,二来校媒缺少对采访对象资料库的整理和建设。这让追踪新闻事件的可操作性降低,也是很多校媒不想下苦功夫的原因。虽然通过层层的关系,也许能找到采访对象,但其中耗费的时间会让新闻的时效性大大降低。

    在这一点上,我认为无论是校媒和个人本身,都应该具有人脉整理的意识和行动。目前,《青春报》采访对象资料库的建设还不完善,这也是我们现任的11级、12级报社团队需要做的事。将采访对象的资料进行汇总整理,作为报社的集体资源进行合理的利用,保持与采访对象的长期合作联系,把简单的人际联络变为系统的人脉渠道。

    其次,校园媒体本身的品牌价值还不高。在热点事件的采访中,很容易被热点人物忽视或屏蔽。这让校园媒体对热点事件进行一线报道的成功率很低。品牌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尤其是校园媒体,要想在校外拥有一定的知名度,就必须走出校园。

    在这一点上,我认为校媒应该重积累。把握住每次追踪热点的机会,哪怕成功概率有限,尝试的次数多了,成功的报道自然也多了,反过来,这也会提高校园媒体的知名度,增加成功概率。这是一个良性循环,不能被忽视。

    诚然,与专业媒体相比,我们缺少人脉、技术甚至时间,但是,作为校园记者的我们,更应该有蓬勃向上的朝气和不屈不挠的生命力。“为公共利益奔与写,为新闻理想鼓与呼。”这是《青春报》的口号,也是我们的力量之源,这是每个青春报人的责任所在。



[ 本帖最后由 熊育亮 于 2014-4-6 12:07 编辑 ]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註冊帳號

本版积分规则

申请友链|关于我们|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狼氏网 ( 京ICP备14010652号

GMT+8, 2024-11-1 07:56 , Processed in 0.946974 second(s), 14 queries , Xcache On.

Powered by LangZu web2.0 Discuz Reinforcement! Array9.2 Licensed

© 2001-2013 Lang4 Inc. Theme.狼族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安全联盟站长平台